首页 » 图片秀, 球具知识 » 【球具知识】关于杆身硬度令人震惊的事实

【球具知识】关于杆身硬度令人震惊的事实

时间:2015-03-30作者:Jason分类:图片秀, 球具知识评论:0

据美国人的粗略估计,80%以上的打球的人打的杆身硬度不适合他。我们一般是如何选择杆身硬度的?通常来说,我们遵循以下的这些“常识”。
理论1:我打得很远,所以我应该用S级别的杆身。
理论2:较快的挥速需要更硬的杆身。
理论3:较慢的挥速需要较软的杆身。
理论4:较软的杆身能有更好的“kick”的感觉,因此可以帮你打得更远。
理论5:较硬的杆身能有更直的弹道。
理论6:太软的杆身会让你打Slice。
理论7:你应该打“你能控制的”最软的杆身。或者你应该打“你能打起来的”最硬的杆身。
理论8:挥速快的人打软杆身会容易大Hook。打较硬的杆身能避免左曲。
以上是老外的“常识”。在国内好像还有以下的一些附加观点:
-我是高水平选手,我得用S的。
-我是老头,我得用R的。
-我的朋友谁谁谁都用S的,我也得用S的。

杆身硬度是球杆定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之一。但是你究竟知道什么?究竟什么是“合适的硬度”?你如何选择合适的硬度?合适了以后它究竟好在哪?你用不合适的杆身硬度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咱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些问题。
来自美国MyGolfSpy的朋友们做了一个测试,测试的方法如下:
三位球手,分别选用相同的Callaway RAZR Fit杆头,相同的UST Mamiya杆身,杆身全部涂黑保证看不出杆身硬度(这样来避免心理作用的影响),分别使用R,S和X硬度的杆身来打。这三个不同硬度的杆身重量一样,扭矩一样,折点一样,只有硬度不同。
每个球手分别打10颗球,使用FlightScope雷达测试仪来量具效果,全部测试在真实球场进行。
【结论】
我用一句话概括结论,尤其是针对上面的那些“常识”来说:没有证据证明“常识”是正确的。事实上就是“没有任何明显的趋势。
杆头速度只是你参考用的一个数值,即使是厂商告诉你“这支杆适合90-100mph的挥速”也仅仅能用来做参考。如果我们仅仅用杆头速度来为这三位选手做硬度选择,那么我们挥速最高的选手将会损失9mph的球速
当然各位客官可能和我一样,第一个想法就是:“你的样本率太小了,才三个人!!”于是老美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由于对结果的震惊和不相信,联系了UST Mamiya来验证他们的想法,得到的回答是:在做了上百人的测试以后得到的结果也是相同的。
有的时候一个较慢挥速的选手需要用一根X硬度的杆身。有的时候一个猛力挥杆选手需要一个R硬度的杆身。事实上就是这么简单,每个杆身硬度适合不同的人,但不一定和挥速有关。

【分析】

那么,我们所谓的“常识”究竟有多少对错呢?
-较软的杆身并不会得到更快的球速。
-较硬的杆身并不会保证更直的弹道。
-三分之二的选手使用较硬的杆身确实减少了他们“左”的趋势。

总体来说如果仅从这个测试结果看,以上三条中“常识”确实有一条正确了。但是这是你选择杆身的依据吗?三条中对一条?
在你下次选择一号木杆身的时候,你要注意两件事情:
第一:杆身硬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从我们的测试选手中能看到不同硬度最大有22码的距离差距。这是多么大的差距,想象你用一个不合适的杆身会短22码,是不是恶梦。
第二:用“常识”来界定杆身是“不科学”的。你需要去找有经验的工坊,或者我个人认为,有“敢于挑战传统”精神的工坊,而不是仅仅是依照传统“想当然”给你装杆的地方。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故事,几年前曾有一次我去看一个在北京举行的正规比赛,当时有工坊车驻场赞助,我当时在与工坊车的技师聊天顺便学技术。当时刚刚有R11,我在聊天的过程中询问当时的技师这个R11的底盘(可以调整开扣角)的工作原理。我询问的技师绝对是国内顶尖水平的技师,有多年为专业选手服务的经验。当时他说他认为是在挥动过程中会对杆头的转动造成影响。我对他说了我的看法,就是底盘的三角形每个角高度(厚度)不同,导致你在把杆头放在地面上的时候杆面开扣会不一样。简单说,就是“这玩意其实基本上没有用,就是你把杆头放在地面的时候可以调整到开一点或者扣一点。”那位技师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说:“人家Taylormade这么先进一个公司发明这么先进一技术而且有那么多英文说明,怎么会就这么一点点废物功能。”但是后来经过多方证实,我发现这个板板其实就是我说的这么简单一个功能。我想这证明了在高尔夫的传承过程当中,很多事情和技术都被过度复杂化或者公式化了,即使是工坊技师这么一个致力于研究球杆的职业,也对很多他不明白的事情理所当然,认为之前传承的说法就一定是对的。起码我自己还是很喜欢研究各式各样的问题的,不管是球杆还是技术,喜欢将其研究透彻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我们的工坊也致力于彻底从各个方面提高来做球杆的朋友的真实水平,也同时顺便提高他/她对球杆的理解。如果你有问题,欢迎来找我们探讨。

 

 

0 条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